歲末年終、朔風凜冽,年節的腳步悄聲臨近,家家戶戶飄出縷縷炊煙...
從象徵圓滿的湯圓、年年有餘的鮮魚,到代表財運滾滾的水餃,這些佳餚不僅滿足口腹之欲,亦蘊藏著對嶄新一年的美好祝福與期盼。在如此濃厚的年味氛圍中,令人垂涎欲滴的春節甜品,更在酒足飯飽的餐桌上舉足輕重,點亮大家的味蕾,並承載著祈願和保佑的文化符號。
《棗枝/生仁》
棗枝與生仁是台灣經典的年節零嘴,傳遞著「吃甜甜、過好年」的美好祝福。金黃飽滿的棗枝與香脆可口的生仁,讓吃下的每一口都滿溢著新年的喜氣。香酥甜美的口感,讓人難以抗拒,成為年節聚會時桌上不可或缺的甜點。這些美味不僅滿足味蕾,更傳遞著新年的幸福滋味,為家人與朋友帶來甜蜜與美好的回憶。
棗枝
又稱寸棗糖。據傳古時,每當逢年過節,當地主人家請客人吃茶點時,常以紅棗、桂圓、冬瓜糖款待。但在戰亂期間,寓意早生貴子的紅棗較為稀有,故經常發生一「棗」難求的情況。聰明的鄉賢為了不讓傳統的年節氛圍失色,就以糯米捏成棗的形狀,再裹上一層白糖,代替棗的香甜。所以棗枝雖然有個棗字,但實則並無「棗」的成份。
生仁
又稱生仁糖,相傳生仁糖在清朝咸豐年間首創,後續影響區域遍及閩南、廣東一帶,迄今已有近200年歷史。生仁傳統作法是將花生炒熟後,裹上一層又一層的紅白糖霜。除了美味,生仁糖更藏有深厚的文化意涵,花生象徵長壽,而「生仁」的諧音「生人」則寓意人丁興旺,因此被視為吉祥的象徵。生仁別稱「天公豆」是因為其象徵喜氣的寓意,被視為年初九拜天公家家戶戶必備的傳統祭品,感謝天公過去一年的庇佑,同時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。
天公生:從古籍到民俗的千年傳承
玉皇上帝的誕辰日,據明代王逵《蠡海集》記載:「神明降誕,以義起者也。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,陽數始於一,而極於九,原始要終也。」 意為「一」是陽數之首,九是陽數之極,故正月初九日被視為玉皇上帝之生日。而在正月初八的 23:00到初九的凌晨 4:00,不絕於耳的鞭炮聲,亦是源自於許多廟宇這天要拜天公。
麻粩
「吃麻粩可以吃到老老老」為來年迎個好兆頭!麻粩在台灣為大年初九,天公生時主要用以謝神,表達敬意的重要供品。除了祭祀,麻粩也是訂婚聘禮或歸寧禮的常見之物,象徵白頭偕老。
粩類的製作過程繁瑣,需先以精選芋頭加入糯米蒸煮成漿,再以條塊狀油炸成粿乾。膨脹酥鬆的粿乾裹上精製麥芽糖,沾上不同配料碎。在過去物資較為匱乏的年代,麻粩因為單價不低,並非日常可見的點心,只有在節慶或特殊時刻,才會悄然出現在家中的餐桌上。麻粩柔韌又香甜的滋味,嚐一口好似享盡節慶的幸福感。對於一家人來說,麻粩不僅甜蜜,更是在匆匆歲月裡,珍視的難忘回憶。
無論是傳統棗枝、生仁,還是各式粩類,吃的不僅是味蕾享受,更是傳統文化的傳承。
期待您在品嚐的同時,也能一同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精隨。
「天公生:從神話到民俗的千年傳承」部分資訊節錄自:正月初九 為何要拜天公?是天公聖延?還是 「天公顯靈」?有四類人需避免拜天公?(2024年2月15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