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餅源於大漢王朝,源遠流長,始於農耕民族的米食文化,不斷演化和發展,成為臺灣人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米食不僅提供果腹之用,也製作成點心,隨後又加上麵粉原料和奶油的西式製法,催生中西風味合併的糕餅,隨著生活的精緻化,在工藝師傅的創意和巧手下,發展成休閒點心和禮品,不僅提高了生活的品味,也增進了人際情感。漢餅成了臺灣人結婚贈送親友的喜餅,加上各種美麗喜氣的包裝,成為臺灣人別具特色的生活文化。
漢 餅 與 生 命 禮 俗
漢餅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時刻 ─ 初生、結婚、大壽等,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,人們藉由糕餅共同慶賀、分享喜悅。
初 生
俗語說「滿月圓、四月桃、度晬是紅龜」,傳統上,新生兒滿月時,爸爸媽媽會贈送油飯、紅蛋、紅圓(俗稱滿月圓)等給親友,慶祝寶寶的誕生。「紅圓」上面有一個紅點,代表喜氣、圓滿,且外型像媽媽的乳房,也有祝福母親奶水充沛、哺育順利之意。當寶寶滿四個月時,就會準備紅桃(俗稱四月桃)祝賀,同時舉行收涎儀式。周歲(俗稱度晬)時,則是要準備紅龜祭天,感謝天公賜福。
結 婚
在傳統的文定禮俗當中,喜餅是男方準備的重要聘禮中的其中一項,同時也象徵新人的品味與身份,讓女方可以分送給親友,分享喜訊。
大 壽
依照台灣傳統習俗,50歲以上生日才可以稱為「壽」,於生日前擇吉日舉行祝壽儀式,通常子孫輩會準備壽桃塔祝賀,並於壽宴當天分送給賓客,至於壽桃的數量通常會按照年齡再加上6或12的吉祥數字,為長輩添壽。
漢 餅 與 節 慶 歲 時
台灣傳統為農業社會,因此是隨著節氣時令來過生活,同時也會藉由祭祀或慶典,來感謝大地的恩賜,而通常都會以糕餅作為祭品,並在儀式結束後分食,藉此分享神所賜予的福氣。
春 節
在中國傳統的年節習俗中,農曆12月24日要送灶神,在這個送舊迎新的大日子,傳說灶神特別重視甜食類的供品,三牲反而是其次,好讓吃得滿嘴甜滋滋的祂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些好話,少打小報告,所謂「吃甜甜、說好話」,「好話傳上天、壞話放一邊」,為來年迎個好兆頭。這樣的民間傳說也就是春節應景零嘴市場麻粩、米粩、生仁、棗枝等年節零嘴的由來。
元 宵 節
「乞龜」是臺澎地區的寺廟在元宵節會舉行的大型祈福活動,由於龜被視為祈福、祥瑞、長壽的象徵,每逢元宵節時,民眾會將米麵製成「龜」形狀的供物,前往廟宇祭拜及酬謝神明。乞龜的目的大多和神明祈求平安、健康或財富,據說,吃了這種由米糕或麵粉製作的壽龜,全家就會平安健康,因此,向神明乞龜是元宵節民間的一件盛事。
中 秋 節
相傳元朝末年,當時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統治,有志之士皆思起義抗元,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,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,所以劉伯溫便想一計策,散佈將有瘟疫的流言,要人們於中秋節買月餅來吃以避禍。大家買了月餅回家後切開一看,裏面藏了紙條寫著「八月十五夜起義」,於是民眾紛紛響應,因而一舉推翻元朝。流傳下來,就成為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了 。